园址原是棚户区,习称"炒米浜",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中,棚户大多毁于日军炮火。以后难民有陆续在此重建家园,但1953年一场大火再次把这里的棚户烧成灰烬。市人民政府决定易地安置灾民,将此地辟建为公园。1953年10月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造园科设计并组织施工,当年年底竣工。公园于1954年1月1日开放,不收门票。由于公园南墙外原第交通路,故定名为交通公园。为了建设地下防空工事,公园从1972年起关闭。在施工中,园内的道路、亭廊、儿童游乐设施和植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。1977年开始进行公园的重建工作,由市园林处设计室章怡维负责总体规划,市园林处绿化工程队施工。工程于同年9月9日开始,重建园内道路、上下排水道、围墙、大门、厕所、拆除简易房,在原地基上建造休息间等。重建工程于1978年底完成,公园面积扩大为1.58万平方米。1979年1月1日公园重新开放,并改为售票入园。公园大门西侧的休息廊为半廊,长30米,宽12.1米,砖木结构,小青瓦歇山顶,廊墙上有形状各异的漏窗。廊外有青石制作的圆桌、圆凳5组,两只花坛中散点湖石,植罗汉松、十大功劳和木香等花木。公园中部有翩翩起舞的两个少女雕塑,以汉白玉雕就,像高1.8米,底座高0.5米。雕塑下为冬青大花坛,旁边还有3只略高一点的小花坛,坛内植约计、黄杨等。园西部有紫藤架,混合结构,长16.6米,宽6.5米,面积78平方米,地坪用彩色大理石碎片铺成。
历史文化
为了建设地下防空工事,公园从1972年起关闭。在施工中,园内的道路、亭廊、儿童游乐设施和植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。1977年开始进行公园的重建工作,由市园林处设计室章怡维负责总体规划,市园林处绿化工程队施工。工程于同年9月9日开始,重建园内道路、上下排水道、围墙、大门、厕所、拆除简易房,在原地基上建造休息间等。重建工程于1978年底完成,公园面积扩大为1.58万平方米。1979年1月1日公园重新开放,并改为售票入园。公园大门西侧的休息廊为半廊,长30米,宽12.1米,砖木结构,小青瓦歇山顶,廊墙上有形状各异的漏窗。廊外有青石制作的圆桌、圆凳5组,两只花坛中散点湖石,植罗汉松、十大功劳和木香等花木。公园中部有翩翩起舞的两个少女雕塑,以汉白玉雕就,像高1.8米,底座高0.5米。雕塑下为冬青大花坛,旁边还有3只略高一点的小花坛,坛内植约计、黄杨等。园西部有紫藤架,混合结构,长16.6米,宽6.5米,面积78平方米,地坪用彩色大理石碎片铺成。
风土人情
公园大门西侧的休息廊为半廊,长30米,宽12.1米,砖木结构,小青瓦歇山顶,廊墙上有形状各异的漏窗。廊外有青石制作的圆桌、圆凳5组,两只花坛中散点湖石,植罗汉松、十大功劳和木香等花木。公园中部有翩翩起舞的两个少女雕塑,以汉白玉雕就,像高1.8米,底座高0.5米。雕塑下为冬青大花坛,旁边还有3只略高一点的小花坛,坛内植约计、黄杨等。园西部有紫藤架,混合结构,长16.6米,宽6.5米,面积78平方米,地坪用彩色大理石碎片铺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开放:7:00-19:0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